close


請問
感光元件在相機裡的角色
就像標題一樣!
感光元件大小有差別嗎?!
會影響到照片的品質?





er">



如果以傳統相機來看,感光元件等同於傳統銀鹽底片上的「感光劑」。銀鹽底片原則上是不可逆的化學反應。當光線照射到底片,上頭的感光乳劑,就會起化學反應,經過化學藥劑(定影/顯影)之後,就會產生影像。


數位相機上的感光元件,是可以重複使用的。它是一片由色彩濾鏡以及光電耦合元件所組成的。當光線照射到感光元件,光線通過色彩濾鏡,會產生RGB三色,然後這些色光,再由感光元件的底層(光電耦合元件),依據其強度轉化成數位訊號。轉化成數位訊號之後,會轉送到影像處理引擎,然後這些數位訊號才會組合成一張影像。因此,感光元件,並不等於底片。只是說一般用「感光元件=底片」的說法比較容易了解。


成像品質不只是受到感光元件的影響,它還受到影像處理引擎(就是處理器)的品質影響。假設不考量成本問題,感光元件的大小,跟成像沒有關係。但是如果考量到成本問題,感光元件愈小,成本愈低,成像愈差,但這是品質的關係,不是大小的關係。如前述,光線進入感光元件之後,會轉化成數位訊號。因此,感光元件對於光線的「辨識度」就很重要。


光進入感光元件之後,如果可以產生100種強弱變化,那就表示這個感光元件的辨識度很不錯;但如果同樣的光只能產生50種強弱變化,那就表示這個感光元件的辨識度比較沒那麼好。


影響感光元件辨識度的元件,有感光元件前方的微透鏡(Micro Lens),以及色彩濾鏡的透光度,還有光電耦合元件細膩度(動態範圍)等。只要不考慮成本,不論多小或多大的感光元件都可以做,但是如果考慮到成本,那當然就不可能每個零組件都用很好的品質,也就會影響到光線入射到感光元件之後的品質。


除了感光元件之外,影像處理引擎也是極重要的一環。過去銀鹽底片,感光就感光,就成像了。但現在數位相機,感光元件負責的只是前端,由影像處理引擎負責的後端運算,也是不可忽略的。影像處理引擎本身也有辨識度。一般的數位相機在處理訊號時,頂多是12bit,現在新一代的數位相機已經到14bit,數位機背更是採用22bit以上的處理。愈多位元,表示影像具有愈多的資訊。就算最後處理成只有8bit的JPEG,還是有它的優勢,就是「可以在比較多的蘋果裏,挑到較優的蘋果」。


也因為數位相機有眾多元件都會影響最後拍出來的結果。因此在討論成像品質,多半不能只是以鏡頭光學、感光元件來看,必須經過嚴謹而合乎使用習慣的驗證,才能做出結論。





  • 2007-05-07 23:46:48 補充


    所謂的「合乎使用習慣」,就是看情況。

    以一般的使用,就是拍拍記錄照,對於成像品質的要求並不高。此時如果以檢驗DSLR或是數位機背的品質去看消費機,就變的沒有意義了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ally82a054 的頭像
    sally82a054

    《真愛黑白配》

    sally82a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